【進化論】故鄉(xiāng)的竹林
更新時間:2023-10-30 17:06:42 內(nèi)容來源:蕭山網(wǎng)
欄目介紹
為深入學(xué)習(xí)領(lǐng)會“八八戰(zhàn)略”的豐富內(nèi)涵、精神實質(zhì)和實踐意義,推進學(xué)習(xí)貫徹習(xí)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,進化鎮(zhèn)深耕地域特色,聚焦鄉(xiāng)村文化振興,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,打造“進化論”理論宣講品牌,精準(zhǔn)對接群眾需求,有效推動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、惠民政策、進化故事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
欄目宗旨
堅持創(chuàng)新、把握特色, 用行動講好進化故事,傳播好進化聲音,讓“進化論”宣講品牌薪火相傳。
“進化論”欄目將于每周日更新進化之路、進化故事與進化古今,傳遞進化發(fā)展的正能量。本欄目長期接受廣大人民群眾投稿,投稿方式見文末。
故鄉(xiāng)是什么?也許故鄉(xiāng)是——街邊美食攤的誘人香味;熟悉又親切的鄉(xiāng)音問候;美麗且怡人的自然風(fēng)景;深諳于心的歷史故事;或是那許久不見的故人。歡迎走進本期進化論,進化歡潭村新鄉(xiāng)賢阮山峰《故鄉(xiāng)的竹林》,一起走進他和故鄉(xiāng)的動人故事。
故鄉(xiāng)的竹林
江南多竹。記憶中的故鄉(xiāng),除了綿延不斷的山巒,縱橫交錯的河流,郁郁蔥蔥的田野,就是成片碧綠的竹林了。
故鄉(xiāng)就在山腳下,一條潺潺流水的小溪,沿著山腳蜿蜒伸向遠方,一座長長的青石板橋,通向山外,一個碩大無比碧綠的竹林里,幾個菜園,幾間瓦房,幾行茶樹,幾棵果樹,甚是幽靜??梢韵胂?,山中一片一望無際的竹林,竹林中幾間農(nóng)舍,黑瓦白墻,炊煙裊裊,公雞啼嗚,家犬輕吠,有人在菜園里除草澆水勞作……此情此景,大有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“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屬”之感,更會讓人想起鄧麗君膾炙人口的歌曲《又見炊煙》:又見炊煙升起,暮色照大地,想問陣陣炊煙,你要去哪里……兒時,這片印象中無邊無際,其實也并不算大的竹林,是我們的神秘天地,嬉戲追逐的精神樂園,也是童年時代坐井觀天的整個世界。兒時,有事無事總喜歡往竹林里跑,只要一頭扎進這密密麻麻的竹林,挖野菜、摘野果、捉迷藏,不是要等到父母喊天喊地呼喚,就是要等到兄弟們怒氣沖沖地找來,才在玩興未盡中悻悻地走出竹林。故鄉(xiāng)的竹林,是兒時萬能的植物園、動物園、游樂場,似乎有著無窮的魅力,也不知留下了多少童年快樂的記憶……
其實,故鄉(xiāng)何止老家房前屋后這片竹林。只要是山中肥沃的地方,就少不了竹的影子;田間地頭,勤快的莊稼人,總有一方自己的竹園。山岙中,溝渠旁,菜地邊,只要種上幾棵竹子,就會成為一片青青的竹林。竹園,其實是江南人家的菜園子。小橋流水,小船悠悠,青竹搖曳,粉墻黛瓦,一幅誘人的江南美景圖。記得兒時的餐桌上,一年四季,從來不缺竹林美味。春天有春筍,清蒸的,紅燒的,油燜的,搭配咸魚咸肉咸菜的,都不失為美味佳肴,鮮嫩無比,喚醒味蕾;夏秋有鞭筍,竹林里,露出一個尖尖的筍尖,順著筍尖挖下去,就是一支白白嫩嫩的鞭筍,蒸咸肉、燒霉干菜、煮湯,即使大熱天胃口全無,只要有這碗鞭筍做的菜,定能讓你狠狠地干下幾碗白米飯;冬天有冬筍,這是江南人過年必備的年貨之一,因為要在竹林里漫無邊際地尋覓、挖掘,不是一般的體力勞動者所能承受,價格昂貴,但在葷菜素菜中,只要點綴幾片冬筍,不但增加了菜肴的鮮美,更平添了菜品的色澤,令人食欲大增。竹林中除了竹筍,還有竹菇、竹菌和竹蔥等,更有琳瑯滿目的野果子可以解饞。遇到青黃不接、沒有鮮嫩竹筍的季節(jié),還有家里備得滿滿的筍干,用水一泡一煮,也不失為下飯好菜,別有風(fēng)味。也許這些就是傳說中的“山珍”了。
江南的竹子,品種繁多。但粗粗地分類,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:一類是高大瘦長的毛竹,另一類是細枝短桿的青竹。竹子四季常綠,給人以安靜祥和的感覺??梢韵胂?,月光下,竹影里,搖曳的鳳尾竹下,坐在一條石凳上,是一個多么寧靜安詳?shù)漠嬅妗V挥械搅寺《┭r節(jié),竹子才一改往日柔情似水的纖纖君子風(fēng)度,呼嘯著、咆哮著,讓你徹夜難眠。因為一日又一日接二連三的暴雪,竹子實在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。一根根竹子被壓彎了,超出了竹子的韌性和忍耐度,終于被壓斷了。于是乎,深夜的竹林里,爆發(fā)出了噼里啪啦震耳欲聾的響聲,與過年時的炮仗毫無差別,甚至還拖有長長的回音。這聲音在大雪覆蓋的深夜里,令人毛骨悚然,平添幾分寒意。兒時,如果不是父母時常提醒這是暴雪壓斷竹子的聲音,大可不必害怕,那么,常年生活在竹林里的童年,不知要經(jīng)受多少次驚嚇!兒童時代,我們聽到的是真正的“爆竹聲聲”。
竹子渾身是寶。竹林除了源源不斷地提供有關(guān)竹子的美味,也給竹鄉(xiāng)提供著綿綿不絕的財富。細細長長的毛竹是經(jīng)久耐用的建筑材料不消說,竹制品,竹席、竹床、竹椅、竹籃,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更有各種竹制工藝品,竹雕、筆筒、竹扇,讓人目不暇接、嘆為觀止。隨著改革開放,竹子從當(dāng)年的粗加工、半成品,變成了后來的深加工、工藝品,勤勞的江南竹鄉(xiāng)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。竹扇、筆筒、竹雕等工藝品大量銷往海內(nèi)外,賺到了改革開放的“第一桶金”。竹子不但可以制成日常用品、工藝品,還是不可多得的藥材。竹葉、竹汁、竹皮、竹黃、竹筍、竹衣等,都可入藥。依稀記得竹鞭是可以消食的“偏方”。年邁的外婆、父母經(jīng)常因吃了一點糯米食品而腹脹難受、消化不良。這時,只要去竹園挖幾根毛竹的竹鞭,切成一小塊一小塊,然后適量地加水熬煮,喝上幾碗湯汁,保證積食消化,胃口頓開。記得老屋的屋檐下,父親總掛著幾根洗得干干凈凈的竹鞭,起初渾然不知派什么用場。后來父親告訴我們,這是專門給有山外急需消食的村民準(zhǔn)備的。這時我才恍然大悟。
故鄉(xiāng)有“竹不過崗”之說。意思是竹子不能翻山越嶺,繁殖到山的另一邊生長。山南山北,整座山是竹林的,的確少見。其實,原因很簡單,只是山崗上缺少竹子根系伸展繁衍的泥土罷了。如果山崗上有足夠的泥土,生命力與繁殖力極強的竹子肯定也能“翻山越嶺”。記得兒時讀書走過的山崗上,竹子密密麻麻、郁郁蔥蔥,尤其是炎炎夏日,這些竹子不知為我們這些讀書兒郎遮擋了多少烈日炙烤。讀高中時,不但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,而且要翻越一座數(shù)百米高的山崗,求學(xué)之路之艱辛可想而知。長長的竹扁擔(dān)的兩頭,一頭掛著一袋米,一頭掛著一包菜,這常常是一個禮拜的伙食。竹林里,鵝卵石鋪成的山路上,走過了一隊隊行色匆匆的求學(xué)少年。有時須趕早上學(xué)、趕晚回家,半夜三更行走在這人跡罕至的山路上,加之陰森森的鳥叫,動物的竄來竄去,常常會被嚇出一身冷汗。這種驚嚇是城里孩子難以體會的。因此說山里的孩子是嚇大的,也不為過。好在父親經(jīng)常教我們一個應(yīng)對之策。他說人是有“陽剛之氣”的,一個人在荒郊野嶺中行走,甚至走夜路、走山路,一是不要經(jīng)?;仡^看,經(jīng)?;仡^看心里會“疑神疑鬼”;二是要經(jīng)常從前往后捋一捋自己的頭發(fā),振作自己的精神。如此這般的照葫蘆畫瓢,求學(xué)路上,也挺過了一次又一次踽踽獨行帶來的恐慌,走山路、走夜路的膽子也更大了。后來想想,父親教的這一招無非是自我壯膽而已。人啊,靈魂有多強大,軀體就有多強大。
竹有謙謙君子之美稱,也是堅忍不拔、剛毅頑強的象征。古往今來,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謳歌竹子的詩畫。蘇東坡有 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”的傳世名句;鄭板橋不但留下了很多關(guān)于竹子的名畫,更留下了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巖中。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南西北風(fēng)”等詠竹名詩。梅蘭竹菊,被稱為“四君子”;松竹梅被稱為“歲寒三友”。如今的故鄉(xiāng),綠水青山,已不是古人的幾句名詩、幾幅名畫所能謳歌頌揚了,故鄉(xiāng)的竹林,已成為城里人慕名而來的旅游勝地、休閑天堂。民宿里住滿了背包客,帳篷里擠滿了休閑度假的城里人;扛上山鋤,去挖冬筍,更是休閑娛樂的勞動體驗。尤其是那山澗竹林的音樂會,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來……
故鄉(xiāng)的竹林,不再靜悄悄;故鄉(xiāng)的竹林,煥發(fā)出了勃勃生機……
作者: 編輯:韓晨璐